close

20140926  
若要真實描繪我閱讀完《山之魔The Abominable》的感想
其實,第一個感覺,是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該想什麼
《山之魔》的文字至此結束
但故事卻深深震撼著我、依然在我腦海中盤旋再盤旋
我在意的不是故事的真假虛實
而是故事裡的那些人、他們表現的行為,以及他們所展現出的精神
讓人在闔上書後,有種理當如此的認同、怎麼會如此的遺憾
以及一股壓抑卻又想哭的衝動,再加上太多且莫名湧出的複雜情緒,
一同堵住了我的思緒和語言

就像是作家在引言中所說:
這是一場關於旅遊、勇氣、友情、生命與命運的雋永對談。

而這場對談不僅僅發生在書中人物間,也同時在作者、人物角色與讀者之間展開!

我想,我需要時間慢慢消化……
那麼,就先從故事背景來說吧~

  丹‧西蒙斯的《山之魔The Abominable》故事,以作家個人為了尋找小說題材,在朋友牽線下結識一名八十九歲的南極探險家雅各‧裴瑞開始,以近似於口述歷史的方式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後,在雅各欲言又止的告別聲中,丹答應看看他所寫的東西,並塞給他一本全新的筆記本;二十年後,丹意外收到轉寄而來的十二本筆記本。裴瑞先生早已去世,但他遵守了諾言寫下了他的人生故事,雖然裡面記載的故事並非當初丹感興趣的南極探險,卻是有關攀登世界最高峰的人類冒險故事……
  西元1920年代,英國以國家之力多次組織遠征隊進行聖母峰攻頂行動,登山史上著名的「馬歐之謎」便發生在1924年的遠征行動中,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是否在失蹤罹難前攻克珠峰,成了歷史上永遠的謎團。而雅各與喜瑪拉雅山的牽扯也開始於該年,除了馬歐的失蹤,英國另有兩名登山客被目擊在攀登過程中墜落,屍體未能尋獲,其中一人為英國貴族波希.布羅姆利。於是曾經參與過遠征行動的英國人狄肯,帶著因登山而結識的法國霞慕尼嚮導尚克勞德、以及美國哈佛畢業生雅各,向布羅姆利夫人提出了前往珠峰釐清失蹤真相的計畫。在布羅姆利夫人的支助下,他們前往大吉嶺與波希的堂親小瑞會合,取道錫金入藏來到了聖母峰基地營。然而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善變的氣候、惡劣的環境、高海拔的稀薄空氣,還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夾帶血腥殺機而來,直上海拔八千五百公尺以上的死亡區……

《山之魔》是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書,也是一本讓讀者勤做功課的書
在閱讀過程中,一邊看著故事,一邊查著網路
複習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間的歷史
查閱當時英國、印度、尼泊爾與西藏間的種種關係
對照著喜瑪拉雅山脈的地理分布圖
研究著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紀錄
同時也藉由雅各、尚克勞德和大狄肯的行動
認識攀爬懸岩、避開冰隙、尋找手點腳點、以繩索確保繩伴…等攀登高山的技巧常識

《山之魔》同時也是描述人類在意志與身體極限中的拔河賽
隨著高山海拔的提高,人類需要面對的不再僅是告訴自己要有毅力
阻擋在攻頂之前的,還有自己無力阻止而真實衰弱的身體
要知道二十世紀初攀登高山,使用的設備可沒今日這麼先進
當時設備的簡陋與無可避免的重量,使得遠征行動往往功敗垂成
加上尚未有人成功攀登
登山者得要靠自己的判斷克服冰河、斜坡、陡直岩壁…
走出一條隱藏在未知中的路
只要一個不小心,付出的可能不僅是一條生命,還包括同行者的性命

但《山之魔》可不僅僅是一部描述攀登高山的小說
作者在真實歷史與虛構故事間
融入了藏人天葬的習俗、雪人神秘傳說、馬歐攀登的謎團
以及當時活躍世界的間諜情報活動
於是作者讓這個故事不只是單純的黑白歷史紀錄片
而是帶有一些些民族意識、添加了一點點驚悚緊張氛圍,讓故事有了更大的延展性
對於戰爭之於人的影響、對於犧牲的意義
還有人類挑戰極限、從事冒險的永無止盡慾望
從故事與人物角色間進行探討……

垂直距離240公尺,這個在平地對專業登山家輕而易舉攀登的高度
在海拔八千兩百公尺的珠峰上,成為雅各最接近卻又最遙遠的距離~
自己為數不多的登山經驗中,卻也有幸見識到了美麗又壯闊的山
在海拔、氣壓和多變的氣候下所展現的驚人力量
今年(2014年)四月,才發生的聖母峰雪崩奪走了十六條雪巴嚮導的寶貴生命
大自然的深不可測,讓人欷噓也讓人敬畏~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這麼多令人心碎的前車之鑑後,人們依然前仆後繼
作者在《山之魔》中並沒有真切的以文字給予答案
但從大狄肯、尚克勞德和雅各一次又一次挑戰高山中
作者以故事訴說了這些人們如此甘願的原因
而我在搜尋「馬歐之謎」資料時
無意間看到了喬治.馬洛里對於詢問他為何要去攀爬珠峰的人
除了那句知名的“Because it's there.”回答外,還有他在書裡寫下的這段話
So, if you cannot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man which responds to the challenge of this mountain and goes out to meet it, that the struggle is the struggle of life itself upward and forever upward, then you won’t see why we go. What we get from this adventure is just sheer joy. And joy is, after all, the end of life. We do not live to eat and make money. We eat and make money to be able to enjoy life. That is what life means and what life is for.
我想,這也正好解答了人類之所以對於探險未知始終興致勃勃的原因吧~

後記:出版社幫整本書做了網路圖文對照版,剛好切合作者提及為雅各的手稿做了兩個版本,有地圖有肖像、有實景照片……,推薦一定要看:http://www.pinterest.com/aquafisch/the-abominable/

#《山之魔The Abominable》
原書名:The Abominable
作者:丹.西蒙斯 Dan Simmons
譯者:陳錦慧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書籍介紹】
八千五百公尺高峰上,如影隨形的不只是死亡
1924年,英國登山隊的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嘗試從北坡登上聖母峰,最終一去不返。兩人是否成功登頂的爭議,成為人類登山史上非常知名的「馬歐之謎」。
1925年,馬洛里失事事件未拍板定案,各國登山界挑戰世界最高峰的競賽在失事事件的恐懼中暫時畫下休止符。三位充滿熱情的登山家——英國詩人兼大戰軍官、法國高山嚮導和滿腦子理想主義的美國年輕人──無法抗拒聖母峰的獨特魅力,決定一試身手。他們找上哀傷的布羅姆利夫人籌措資金。布羅姆利夫人的兒子波希一九二四年在聖母峰失蹤。布羅姆利夫人拒絕相信波希已經喪生,於是花錢雇請三位登山好手去找尋兒子的下落。
深入尼泊爾、攀上高山後,他們發現呼嘯的狂風中似乎隱藏了一個超自然的恐怖力量,三人成為那人──或那物種──追獵的目標,生死一線間的噩夢在海拔八千五百公尺的高山上演。追逐他們的是什麼?一九二四年聖母峰失蹤事件是不是有另一個真相?被追獵的倖存者無路可退,只能朝「死亡地帶」逃命……
 
【作者介紹:丹.西蒙斯 Dan Simmons】
◎兩屆雨果獎得主
◎星雲賞、軌跡獎、世界奇幻獎、史鐸克獎、英倫奇幻獎、世界恐怖作家協會獎等諸多大獎得主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長篇小說處女作《迦梨之歌》一舉為他拿下一九八六年的「世界奇幻獎」、《腐肉解饑》接連摘下恐怖類型最高榮譽「布拉姆史鐸克獎」、《軌跡》雜誌讀者票選獎恐怖小說類,以及「英倫奇幻獎」的桂冠。《海柏利昂》及《海柏利昂的殞落》雙料榮獲「雨果獎」。《極地惡靈》獲選為亞馬遜 2007 年度最佳科幻/奇幻小說。另著有《閃憶殺手》與最新作品《山之魔》。

arrow
arrow

    astra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