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6.gif 

  從一開始閱讀凱洛琳,感覺特別熟悉,許多的片段宛如透過鏡子看著另一個自己,那些相似性不僅包括性格,連因手傷就醫而發現脊椎問題的情節也如出一轍。還記得當醫生問我小時候是否曾經遭受撞擊,我想我那疑惑茫然的感覺該和凱洛琳一樣。只是,我的人生可沒那麼戲劇性(幸好…)沒有一顆莫名的子彈來改變我的人生!

  正如書名《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主角凱洛琳在一場醫學檢查中被告知脊椎上方卡了一顆子彈,讓從未有過中槍記憶的她錯愕萬分。這顆子彈讓她的人生天翻地覆,活了三十七年的她直到此時才知道自己是被領養的孩子。她關係親密也叫了三十七年的爸、媽、哥哥們其實與她毫無血緣關係。這也讓她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是什麼人?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原生父母又是誰?她飛向父母的家鄉想尋求一個解答,卻發現更多駭人的真相,卡在脖子中的子彈竟是穿透生母身體的凶案證物。伴隨是否取出子彈的抉擇,凱洛琳發現她被跟蹤、家被侵入,落入了危機四伏的境地……

  《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以一種類似日記體裁的自述方式敘述凱洛琳的故事。讀者輕易就能從文字敘述中了解凱洛琳的性格、思考方式和際遇,陪著她面對發現子彈的荒謬、得知前塵往事的震驚,也感動於她的領養家庭從來將她視為家庭原本的一份子,給予她最大的支持與滿滿的愛。個人覺得作者在敘述凱薰一家告知凱洛琳身世與凱洛琳得知祕密時激烈的反應的那一段劇情最為精彩,養父母隱瞞的用意我想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但凱洛琳激動的反應與後來不顧一切追尋真相的迫切或許有些人會不以為然,她的行動可能會傷害到目前所擁有的家庭,但我在閱讀時卻覺得凱洛琳的反應再自然不過,這與對於後來領養家庭的愛並不衝突,任誰都會想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並以此來作為定位自己的一種方式。而且也可能是凱洛琳展現的性格與我相似,對於發現的問題總會產生一種迫切的焦慮感,除非嘗試或得到某種結果,否則焦慮會讓自己陷入牛角尖無法放手!

  作者的設計也讓凱洛琳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對於殺害自己父母的可能疑犯,明知法律無法為其定罪的狀況下,身為人子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作者安排了一個令人訝異的結局,但這個結局也將問題拋向讀者,如果我們是凱洛琳會怎麼做?我想作者的本意並非要讀者去批判凱洛琳的做法,畢竟對於不是自己的人生批評論斷很容易,但若我們能站在凱洛琳的立場嘗試去想……不必認同但嘗試去理解,我想這才是作者的用意。而且最後的情節給予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凱洛琳的人生究竟會如何發展,作者將決定權交付讀者,讓讀者自行為故事收尾……是要快意恩仇還是放下冤冤相報,就任憑你我決定了!

  故事中最讓我羨慕的是凱洛琳的兩個哥哥對她的呵護,即使她已成年,還是個三十七歲的成熟女人,但在那些嘲弄、玩笑中,有著溫暖的手足之愛。為了這點,我決定讓我心中的故事結局在感恩節團圓!

《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BV:https://youtu.be/3TIPwjSnOGM

#《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
原書名:The Bullet
作者:瑪麗露易絲‧凱利 Mary Louise Kelly
譯者:陳芙陽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 2016年10月初版

【新書簡介】
剛開始只是單純的手腕疼痛,但等凱洛琳‧凱薰去做核磁共振攝影檢查,醫師發現有一顆子彈卡在她的後腦杓底下。凱洛琳根本不知道有這顆子彈的存在,一番詢問之後,她的父母承認了一個震撼的事實:他們在凱洛琳三歲時領養了她,就在她的生身父母死於冷血謀殺之後,而當時凱洛琳也身負重傷,身上還有一顆因嵌得太接近脊椎而難以移除的子彈。
凱洛琳極欲了解事實真相,於是回到她的家鄉亞特蘭大。她從塵封的報紙資料庫,挖掘出父母的照片,見到自己的長相酷似她的媽媽。隨後一名過去負責此案的警察前來,告知即使過了三十多年,警方仍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逮住嫌犯。兇手仍逍遙法外,但是,凱洛琳脖子裡的子彈或許可以查明真兇。現在,凱洛琳還必須面對一個抉擇:逃亡,還是留下來奮戰……

【作者介紹:瑪麗露易絲‧凱利 Mary Louise Kelly】
美國知名作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及英國的劍橋大學。曾任職於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和英國廣播公司(BBC),並在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擔任過記者和主持人。擔任記者二十年間行遍世界,負責過間諜與國防相關新聞,採訪內容以戰爭、恐怖主義與核子勢力崛起為中心。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新聞周刊》、《大西洋雜誌》等媒體。代表的小說作品有《匿名消息》(2013)、《子彈》(2015)。現居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與義大利佛羅倫斯兩地。

arrow
arrow

    astra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