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一輩子都得那樣綁著?」
女孩脫口而出的問題讓我忍不住拋下才剛翻閱沒多久的故事,忍不住上網查找「金翅雀The Goldfinch」,這幅圖畫是法布里契爾斯(Carel Fabritius)於1654所繪,他所留存在世的幾幅作品中,金翅雀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幅畫、題材又簡單,卻展現了獨特的光影技巧,影響了他的學生維梅爾。
但讓我深深在意的是女孩的話,從原畫上可以看見小小的雀鳥那纖細的腳踝上,果真被一條細細的鐵鍊鍊著,鍊子的長度讓牠連短暫的展翅飛翔都做不到,就這樣被限制在牆上的座檯上。作者唐娜‧塔特以此幅畫為題材著書,為什麼?是不是有何關連、有何象徵意義?就這樣帶著好奇與疑惑,我繼續閱讀《金翅雀》。
《金翅雀》的主人翁,是生活在紐約的一名年僅13歲的男孩—席爾鐸‧戴克(暱稱席歐),出事的那天上午因為一場大雨使得他和母親躲入博物館中,極其喜愛藝術展覽的母親便帶著他欣賞畫作,這時他注意到了一名氣質特殊的女孩,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於是和母親相約地點碰頭。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炸毀了一切,當席歐睜開眼站在廢墟中,只見一名垂死老人,那是之前伴隨在女孩身邊的老人。恍惚中,他聽從老人指示拾起了畫作;恐懼中,他謹記母親教誨,發生緊急事故就回家會合。然而當他拚死拚活地回到家,接到的卻是母親的死訊與依法行事的社福志工。缺乏監護人的席歐,暫時受到同學巴波家的庇護,寄人籬下多所不便,但他逐漸學會隱忍;當記憶逐漸接續他想起了女孩與那名老人,循著指示來到了一家古董家具店,在這裡他再度遇見了傷重但幸運存活的女孩琵琶、也結識了亦師亦友的霍比。原以為生活將在巴波家與霍比的陪伴下安定下來,失蹤年餘的父親卻帶著新女友突然出現,旋風般的要將他帶往陌生的拉斯維加斯,席歐擔心著未來,同時也擔心著在爆炸現場中帶走、至今未曾歸還的那幅畫,他該拿那幅《金翅雀》怎麼辦才好?……
《金翅雀》的開篇用的是倒敘法,距離爆炸、母親離世已過十四年,席歐在阿姆斯特丹的某家旅館內足不出戶,顯然擔心著自己涉及的某樁兇殺懸案,下一刻劇情一轉,卻又從十三歲席歐碰上爆炸案描述起。雖然說唐娜‧塔特在一開始便丟下滿滿的問號,但讀著讀著不禁折服於作者著實細膩的描述與精熟的遣詞用句中,暫時壓下先前被撩起的疑惑,乖乖順著故事的脈絡、跟著席歐的腳步,看著他面對驟然結束的童年、也看著他認識人生的殘酷。
唐娜‧塔特非常深刻的描述一名男孩失去相依為命母親的惶然與心痛,就像是我們經常哼唱的那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席歐對外沉默的表現、渾渾噩噩的日復一日、找不到立足點的不安感,還有面對旁人關心的不自在、不真實,作者都透過文字描述,帶我們走進了他的內心。看著席歐在巴波家的格格不入與努力討好為之而心酸,看到席歐在霍比的工作室找到心靈的寄託為之而歡喜,於是席歐不再只是那存在於故事中的人物,而是宛若真實存在於我們身邊。若說母親喪生是對他的第一大衝擊,那麼突然冒出的父親便給他當頭棒喝的第二記,打碎他融入巴波家的期待,也敲醒他正視現實的支離破碎。
唐娜‧塔特也在《金翅雀》中,利用席歐的所見所聞帶出了現今美國社會發展的問題與弊端,諸如貧富差距、社會福利、法律制度、都市規劃等問題,以及外來族群(包括合法與非法)趨於弱勢的生存環境、人民濫用藥物等各種弊端。她在書中也利用各種對比強化了以上問題點,例如對於席歐來說,來自不同民族的門房給予的熱情關懷,對比社工、醫生、老師一板一眼依循教科書的心理輔導,哪一個能溫暖席歐不言而喻。又如對席歐的監護權,不管巴波家是為了什麼原因收留了席歐,至少提供了席歐穩定的生活,然而在法律上,早已拋棄家庭、另結新歡又莫名冒出來的父親實際上更具有安排席歐的權利,當然也不會去追蹤這名義上的父親是否酗酒、嗑藥又賭博了。於是,縱然社會已經變遷,現代的兒童不會面臨狄更斯筆下孤兒的悲慘遭遇,但依然可能面對同樣殘酷的現實問題。
回到「金翅雀The Goldfinch」這幅畫,在故事中究竟存在什麼意義?原本我以為這個問題將是本書最大謎團,但在閱讀過程中卻發現處處是「象徵」。這幅畫是席歐與母親的連結,母親對畫的癡迷、對畫的解說始終刻印在他的心上,而今母親不在了,只剩「金翅雀」留在他的身旁。這幅畫也是席歐對老人、對琵琶、對霍比的記憶,爆炸帶走了老人,卻也因此牽起了席歐與琵琶、霍比的緣分,在毫無感情的父親身邊,畫成為席歐對故人的依戀,就如同霍比對他所說的「傷心難過時,若能抓住一些不會隨時光變遷的熟悉物品,心裡或許會覺得踏實些……」。但「金翅雀」畢竟是名畫,最初的席歐不是不想還,只是找不到適合的時機還,待錯過時機,畫已成為席歐心上的牽絆。但帶著一幅世界名畫在身邊,也成了他心中的重擔,時時點醒著他拿走畫的犯罪事實。無論畫在席歐的生活上占有什麼樣的意義,如同拴著金翅雀的鎖鍊,畫也就像是一條隱形的鎖鍊緊緊拴著席歐。(也不禁想著會不會要等席歐與畫的連結消失—像是送還了畫—他才會得到自由呢?)
「我只有偶爾偶爾,才會注意到鳥兒腳上的鐵鍊,或想起對於一隻小動物來說,只能稍稍拍動翅膀,總是被破降落在同一個毫無希望的地方,是多麼殘酷的一種生活。」——拴著席歐的不僅是畫,還有他無可奈何的未成年監護權問題,《金翅雀》的上集結束於席歐再次失去監護人,未成年的他帶著畫回到了紐約,這次的情況將不再如上一次般單純,命運會帶他走向何方?而上冊後半提到「金翅雀」畫家法布里契爾斯的命運與席歐的共同點,還有博物館爆炸時老人一番看似神經錯亂的言語,是否隱藏了後續的伏筆,都是讓我耿耿於懷的未解之謎。唐娜‧塔特的《金翅雀》,果然不同凡響!
#《金翅雀》試讀本開箱
在報名《金翅雀》試讀活動後就不斷期待著能入選,因為出版社提前在活動中告知將寄送「鳥羽纏繞」試讀本,讓我好奇不已。收到後迫不及待打開,那紅色鳥羽驚喜地出現眼前,閱讀後亦發現封面設計就如同席歐在拉斯維加斯為了藏匿畫作而層層包裹的模樣,僅露出雀鳥一半的身形。拆開後的麻繩和羽毛我自製成逗貓玩具成為我家兩喵的玩物,感謝馬可孛羅出版社提供這次的試讀機會!
#後記:全書上下冊據說約有832頁,約54萬字。本次試讀上冊約為一半份量。
#《金翅雀》
原書名:The Goldfinch
作者:唐娜‧塔特 Donna Tartt
譯者:劉曉樺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5年7月30日
【書籍介紹】
博物館出現一個謎樣女孩。
當時,母親正細數她最愛的畫作:「金翅雀」,
一隻黃色的小雀鳥,身後襯著一片蒼白背景,鐵鍊鎖著纖細腳踝──正像母親的面容,
接著,博物館發生大爆炸。母親死了。
她的死,硬生生斬裂了過去與未來。
十三歲的我,雖在意外中奇蹟倖存,且住進同學位於紐約公園大道上的豪宅。
但我是如此悲傷,如此空茫,很難回憶這個世界除了死亡之外,還有其他模樣。
沒有人知道的是:
置身爆炸的漫天煙塵與神智不清之下,我悄悄拾走那幅名為「金翅雀」的畫作。
成年後,穿梭在上流畫室與遍佈灰塵的古董店間,遊走於紙醉金迷的迷失與混亂之際,
──我始終將那幅畫帶在身邊。
這幅不該屬於我的畫作,與我的命運愈來愈來越密不可分,引發連串波瀾不斷的驚險事件,
就像兩棵交纏的樹木,將彼此深深捲入危險的黑暗之中……
唐娜‧塔特以其大師級的敘事功力帶來這部讓人繃緊神經的精彩作品,書中角色形象鮮明,對白暗藏機鋒,彷彿是一個哲學家冷靜清晰地將這段關於友情、自我認同與遺失畫作的懸疑故事娓娓道來,讓所有人聽得如痴如醉,無法自拔。
★榮獲2014年美國普立茲小說獎!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暢銷榜No.1
★亞馬遜年度編輯嚴選好書No.1 ★亞馬遜年度好書No.1
★BookPage年度好書No.1 ★科克斯書評年度好書
★衛報年度十大小說 ★邦諾書店年度小說
【作者介紹:唐娜‧塔特 Donna Tartt】
當代文學界的女神──唐娜‧塔特 Donna Tartt 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1963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格林伍德,五歲時,寫了第一首詩,十三歲時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份文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第一首十四行詩。至今除了一些散見於報章雜誌的詩與短文,只有三本長篇小說問世,而這三本小說各自花了十年的時間寫作。她認為寫作最深層次的滿足來自雕琢句子──正確的詞,適當的比喻。彷彿一個微型畫畫家,用一枝眼睫毛大小的畫筆,創作一幅大型壁畫。她的寫作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沉浸式體驗」──寫一本可以讓自己沉迷其中的書;進入一個迥異的世界。
處女作《校園秘史》(The Secret History,將於2016由馬可孛羅出版),出版後即震驚文壇,評論家認為《校園秘史》充滿懸疑,探尋人類罪惡的本性,並對古典與當代的價值和哲學作了比較,是一位天才作者的閃亮登場。她的文字似乎有一種魔力,而每一頁密密麻麻的《校園秘史》,閱畢之後久久無法跳離書中的冷冽氣氛,是一本歷久彌新的當代文學經典。
2002年,隨著《小友》(The Little Friend)的出版,唐娜‧塔特證明自己並不是曇花一現的作家。評論家高度讚揚了這本小說,認為它具有散文的文風,人物性格鮮明,敘述緊湊而綿密。2004年,她成為英國坎農格特出版社發起的「重述神話」寫作專案的首批入選作家。
睽違十二年,唐娜‧塔特的新作《金翅雀》花了十年時間寫作,是她三本書中篇幅最長的。再次掀起英美文壇巨浪,橫掃各大年度榜單,並榮獲2014年普立茲文學獎。
- Jul 07 Tue 2015 00:36
【試讀】命運的鎖鍊—唐娜‧塔特《金翅雀 (上冊)》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