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花修道院》
歐洲的古城、老房子
一向是旅人相機下的美好風光
- Jul 11 Wed 2012 15:45
鄭華娟《五月花修道院》
- Jul 11 Wed 2012 15:43
吳祥輝《芬蘭驚艷: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
《芬蘭驚艷: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
10月加班月,撐了幾個星期下來,今天感到些微不適。然而這樣的狀況,可能要持續到年底,於是在身體提出警訊後,下午請了假回家休息。睡了一覺,才知道累積的疲憊有多少。但是,看著電視中播放的新聞,心情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從油價再度調漲、計程車、生活用品也都喊漲的聲浪中,有一項指標卻是直直下滑。記者以焦點新聞的方式播報,臺灣的成長競爭力首度輸南韓。但是,說真的,臺灣會輸南韓這件事情並不讓我訝異,因為曾看過「文茜世界週報」報導,對於南韓政府推動整體國家經濟、以及地方政府對於城市規劃的政策,規劃完整且具有魄力印象深刻,而臺灣一直處於政治混亂的狀態。
- Jul 11 Wed 2012 15:41
黃淑冠《馬賽貓老大:法國獨眼貓的流浪三部曲》
《馬賽貓老大:法國獨眼貓的流浪三部曲》
「卡布點不要怕,跟著我,我會當你的左眼,幫你看一半的世界,替你流一半的眼淚。從今天起,我會努力當你的左眼……」
即使看完了這本書,作者對她的貓寶貝講的這句話,依然深深迴響在我腦海裡。
- Jul 11 Wed 2012 15:36
平松謙三《帶著貓咪去旅行:黑貓Noro的元氣歐洲遊》
- Jul 11 Wed 2012 15:22
莫莉薊野《貓國物語》
如果真有Neargo這樣一個地方
貓兒能放心、安全的在城中自由活動
嬉戲追逐、沈思冥想或躲貓貓、睡懶覺
- Jul 11 Wed 2012 15:19
王鶴《雅典娜迎風欲飛》
世界上有些地方,就是擁有讓人一而再、再而三流連忘返的魅力。
常常有朋友問我,世界那麼大,還有那麼多的地方
為什麼要再去埃及?和第一次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明明已經去過希臘,卻還在存錢去希臘?
- Jul 11 Wed 2012 15:16
果子離《一座孤讀的島嶼》
- Jul 11 Wed 2012 15:14
切.格瓦拉《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因為對古文明的興趣,對於中南美的認識,總是在印加與馬雅之間徘徊,很少注意到當地的社會運動與革命史。不經意在電視上,看到了電影的介紹,在書店找到了這本書,先閱讀後又再去看了電影,讓我開始注意起切‧格瓦拉這個人。
一趟的環南美洲之行,改變了一個學生的想法,革命思想的啟蒙因此開始,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這讓我想起,在日治時期、在白色恐怖時代,有不少知識份子,開始試著將自己切入認識農民與勞工生活,投身於農民運動及社會運動間,雖然在時空、歷史背景、採取的行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樣的是一個知識份子的人道關懷,展現在實際的行動上。他們放棄了安全、安定的生活,轉而投入自己的理念中,而這將面對一些艱難的處境、甚至生命的安全。我無法說出是非對錯,歷史的評價豈是個人能論斷,但我卻欽佩他們的決心和勇氣,能勇敢抉擇,作自己認為對的事,便不禁讓人為他們喝采!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The Motorcycle Diaries
- Jul 11 Wed 2012 15:07
老舍《茶館》
「這種大茶館現在已經不見了。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飯菜。玩鳥的人們……,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縴的,也到這裡來。……這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無事都可以來坐半天。……」
老舍的《茶館》,以此起頭。故事藉由北京一間裕泰大茶館的興衰,看動盪的時代下市井小民的百態。第一幕起於戊戌年間,康梁變法失敗後;第二幕為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的亂世;第三幕則是在抗日戰後,國民政府亂象下的社會。全劇中最顯眼的是茶館內「莫談國事」的警語,但每一個人、以及他們所發生的故事,可說是與時代的變遷、政治的角力、社會的環節緊緊相扣。小老百姓無權無勢,只能隨著大環境拉扯的方向,無可抗拒的向前走。於是茶館裡,有著攀炎附勢的投機份子、也有著頂天立地的剛直漢子、當然也有畏縮怕事的膽小人物,以及只求安分守己、平安度日的老百姓。茶館是三教九流匯聚之處,一間茶館便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老舍的筆下,道盡了亂世下的世態炎涼……
「我呢,做了一輩子的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我只盼著呀,孩子們有出息,凍不著,餓不著,沒災沒病!……」茶館的掌櫃,以圓融處世,但仍敵不過詭譎的人心,以及變幻莫測的動亂社會。最後,以上吊結束了人生,也結束了茶館一劇。只是這樣的結局,不禁讓我聯想起老舍的後半生。在一九五○年代時,老舍回到了中國,擔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人大代表、還有一些在政治、文化上頗有地位的官職,他個人並在此期間創作許多知名的作品,如《茶館》。享有極高的聲譽,並獲得「人民藝術家」的封號。但是,他終究未能躲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受盡了肉體上、精神上的磨難,在一九六六年的午夜,投湖自盡。就如同他所敘寫的茶館,政治的更迭或多或少影響著每一個人。只是不知道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 Jul 11 Wed 2012 14:53
蒂.瑞迪《貓咪不要哭》
- Jul 11 Wed 2012 14:46
約翰娜《出生在她方》
一個生長於法國的女子
帶著絲微的記憶與混亂的夢境
與一張六○年代的地圖
- Jul 11 Wed 2012 14:40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
原本想介紹這一次的展覽,畢竟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展出,有來自荷蘭、丹麥、德國等國家的博物館和平常不易見的私人收藏空運來台。只是當我進入展覽場時,那種擁擠和無秩序的空間讓人無法好好的參觀這場展覽,會場中學生高聲的討論,並以追趕跑跳碰的方式尋找答案,更讓我的腳飽受無妄之災。沒有規劃完善的動線,也沒有人數的限制,在擁擠的空間更加難以好好欣賞。當然或許這是我很不幸的遇到許多學校、公司的校外教學與教育訓練,不知道其他時間是否是如此?但若是有個適合安靜的欣賞空間,能細細的觀看研究,我想更能從欣賞這些文物中瞭解航海時代的歷史痕跡......
而這次,主要是想介紹將這次展覽的文物蒐集成冊的專書。由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並由曾永和、杜正勝等歷史學家分章撰述的解說,從歷史到政治、社會、經濟,講述大航海時代的荷蘭與台灣以及世界的關係,當然荷蘭與明鄭的台灣霸權爭奪也在其中。雖然這本書有點貴有點兒重,但還蠻值得收藏的。以下為這本書的資料: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
- Jul 11 Wed 2012 14:34
墨刻《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
對於旅遊或歷史來說都不是一本專書,卻是一本概述的導覽,
讓人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世界遺產有粗淺的概念。
- Jul 11 Wed 2012 14:27
張國立、林燿德《古國奇兵‧伊拉克到希臘》
這些天來,有些朋友知道我曾到過阿拉伯國家,特別跑來問我對美伊戰事的觀感,令我有些難過。我不是專家,對於美伊間問題沒有資格論斷,但我知道很多時候並不是絕對的對與錯的問題,其中牽扯到的可能包含了政治、經濟、種族、歷史關係等等,(歷史上總說「蓋棺論定」,其實蓋棺可不一定就論定,還有翻案的可能呢!)而我只能說戰爭對於兩方都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傷害,更別提戰爭所引發的後續問題,像是醫療的救援、戰俘的處理、戰爭中引發的疾病,以及戰後的重建,甚至整個國際局勢的變遷、勢力的均衡......等,這些都不是能短時間解決的。(關於美伊戰爭,我真的不懂,真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求教於學者專家們的見解,不過對於在電視上發表的這些分析,請多少持保留態度)
隨著美伊戰事的開打,許多探討中東、伊斯蘭問題的書擺滿了書店的醒目位置,而我之所以帶回《伊拉克到希臘‧古國奇兵》,最初是受到了封面照的吸引。約旦的佩特拉Petra古城,聖戰奇兵的拍攝地,也是最美麗最讓人心醉的玫瑰城,是我立志將來要再度踏上約旦的心繫處。在加上作品乃是記者、詩人與攝影師的合作結晶,於是毫不猶豫的買下。只是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內容與我原先預期的有些不同,因此也猶豫著該如何介紹這樣的一本書。
這不是一本新聞或者歷史的報導,也不是旅遊專門書。它的內容近似遊記,前後卻又有明顯的區隔不同。當你閱讀這本書時,你很容易就能發現一位記者和一位詩人所撰述的方式、呈現的感覺截然不同。前半部由記者執筆的部分採訪當地人佔了絕大部分,並對生活狀況多加描述;而後半由詩人寫作的部分則文學性較濃,對於歷史、神話著墨較多。讓我覺得美中不足的是,兩位作者皆針對自己所設定的主題來撰述,雖然描述的都是伊拉克、約旦、希臘,但兩人的文章統整性並不高(當然這或許是我的偏見,因為我原先看到書名時,期待的是能對這三國作完整的介紹)。不過看到了書中巴比倫城的照片,更加深了我前去一探究竟的決心!
- Jul 11 Wed 2012 14:21
康鍩錫《台灣古厝圖鑑》
最早接觸古厝建築,是因為大學時選修了何培夫老師的一門課—「歷史文物的管理與研究」,當時開始一步步認識古蹟建築,對台灣的古蹟有了初淺概念。也為了這門課的報告,跑了二趟板橋林家花園,拍攝了許多照片與幻燈片,並對大厝中的各種窗形作了粗略的報告。後來,陸陸續續的在旅行中,都會不自覺的注意老舊的建築、街道,甚至安排入行程中。
台灣古厝圖鑑,則是針對「古厝」來記錄歷史。從古厝的興建歷史到建築形式、風格一一介紹。翻開圖鑑,才發現對於古厝的認識,實在太少,走過的霧峰林家,毀於那場驚人的九二一大地震中,令人不勝欷噓。而林安泰古厝,則位於新生公園旁,建築保存完整良好,感覺上在寸土寸金、繁擾喧囂的台北市,是一處清幽雅致之地!看著書中介紹的全台古厝:充滿田園風味的淡水忠寮李宅、精心雕琢具有典雅藝術風格的摘星山莊、台灣少見五落大厝的佳冬蕭宅……,期盼哪天真能一一走訪。
延伸閱讀:推薦一本由李乾朗撰寫的入門書—《傳統建築入門》,用淺顯的文字介紹古蹟建築中常見的形式與風格,並對建築中常見的名詞予以解釋,更利用照片導引讀者進入古蹟建築的世界。
- Jul 11 Wed 2012 13:50
鄭華娟《南十字星下的約定》
南十字星下的約定
星期五的晚上,帶著好奇的心,前往朋友的公司,參加一場攝影講座。不懂攝影的我,當然不是去聽攝影,而是想去看看美美的幻燈片!這一場旅遊講座,攝影家穿山越領,北到阿拉斯加,南到南極洲,讓人驚嘆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而最吸引我的,便是想去又沒錢去的南美,神秘的印加帝國遺跡、美麗的智利百內國家公園,讓人心動不已……
- Jul 11 Wed 2012 13:48
席慕蓉《席慕蓉世紀詩選》
這不是一篇評論或賞析,因為我對新詩的瞭解並不深。從以前,我就喜愛古詩勝於現代詩,縱然對於古詩中的字義不甚清楚,也能深刻感受到詩中的意境。但是對於近些年的現代詩,我就像少了一根筋,無法理解或摸不透真正的含意(或許這也是我當初沒有選擇中文系的原因)。偏偏固執的我又不喜歡藉助詩評或賞析,那讓我有支解一首詩的感覺。新詩,也就與我拉開了一段距離。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不讀新詩,只是我所喜愛的是「近似古詩的白話新詩」。當然這個名詞有點兒矛盾,但我卻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也就是感覺像古詩般易懂的新詩!如白居易的詩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別的加註或說明。像是余光中、席慕蓉的詩,便被我歸類於此種。
- Jul 11 Wed 2012 13:45
關於吉爾迦美什與圖坦卡蒙
一連看了三天公視的古文明介紹—美索不達米亞、印度、與埃及,挑起了不少記憶,但也帶來些許疑惑。於是提起筆,想介紹廢墟迷思的朋友們,一些關於古文明的相關書籍,也想針對節目的內容提出些看法。
#美索不達米亞一吉爾迦美什
- Jul 11 Wed 2012 13:41
吳豐秋《後山日先照》
公視在六月份時播映了20集的文學劇—「後山日先照」,然而當我看到時,已播至後半段了,因此當電視劇剛下檔時,特地跑了兩趟誠品書店,只因書店的書賣到缺貨,等了一個禮拜才拿到書呢!
《後山日先照》敘述一個紮根花蓮的大家庭,在歷經日據統治、政府遷台,在時代的變遷下族群的衝突、家族的分合、老百姓的甘苦…等故事。雖然在其中經歷了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代,但全書中並未給人太仇恨的字眼,許多時刻,在全書的靈魂人物—先生媽的開導下,以寬容的心來看待這個世界。
- Jul 11 Wed 2012 13:37
保羅.科爾賀《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如果你有一滿櫃子的書,那麼,舊書重讀的機會有多少?
98年1月,於誠品任職小小門市的我,在第一時間接觸了這本書,時光荏苒一晃三年,在這個陰雨綿綿的午后,再次手捧此書,早已遺忘當時所有的感觸,卻感受到一種更深刻的體悟縈繞心中……